不好的事情, 容易心想事成, 好的事情當然也可以, 為什麼吸引力法則常在西方社會實現? 這是我們要研究和複製的地方。
Contents
星光大道
有一群螞蟻發現了一個牛奶瓶, 裡面有剩下的一些牛奶,於是一隻隻的螞蟻努力的往裡面爬,第一隻吃飽的螞蟻想要爬出來,發現瓶子裏面太滑,爬不出來。
於是一隻隻的螞蟻絕望的看著瓶外,有的決定用牛奶把自己撐死,有的邊游邊回想一生來結束此生, 只有少數的螞蟻發現瓶子邊緣的液態張力,藉著它繼續游著,而最後竟然來了一場雨救了他們。
其實這個場景可以類比於薛丁格的貓,也能用宏觀來描述疊加態的量子現象。
雖說碰到逆境,只要用心,不放棄,總是有一扇意想不到的窗戶,等著為我們打開。但是這群螞蟻的情況其實也是疊加態,不同結果的可能性都同時存在,是機率? 是因果? 還是集體意識的顯化?
從十九世紀以來,吸引力法則一直是一個話題,甚至在西方社會還有不少的名人在為它作証明:
為什麼吸引力法則更多的在西方社會實現? 這是我們要追究和引渡的目標。
這是一個奇妙的粒子空間,電子和它的反物質正電子,湮滅成了光子,這是科學的描述,在我們的宏觀世界裡,我們會說,他們互相吸引,揉成璀璨的光芒。
然而這個飛光回過頭來,再變回原來的兩個人,真的嗎? 這在我們的宏觀世界是不可能發生的,消滅就消滅了,但是在微觀世界裡,只是能量形式的轉換而已,更不用說粒子空間和意識的密切關連。
這是 Breit–Wheeler Process 或是愛因斯坦的 E=MC² 都成立,Breit 的名氣沒有愛因斯坦大,卻成功的作到光和物質之間轉換的物理過程。
同時存在於微觀和宏觀世界的現象有嗎?答案是有的!那就是震動,其量化就是頻率,所有看得到的,跟看不到的東西,就像眼前所有的物體,人體的器官,細菌,病毒和人類的各種情緒,意識都有不同的頻率。
這個自有屬性的頻率就是固有頻率,或叫做自然頻率,一旦外來的波動頻率相同,就會產生共振,而共振可以帶來的影響,視波形,頻率,振幅等等參數而定。
頻率這個東西比較抽象,在基本物理的部分會再提到,而且,我們可以簡單的測試來感覺到頻率。共振不但是吸引力法則的觸媒,它還可以改善細胞的機能,甚至藉由量子信息來輔助事業的發展。
真偽科學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是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的專利權持有人,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也就是 AT&T的前身。他說道,他無法說明這是什麼力量,只知道它是存在的,全文如下:
Quote- “What this power is I cannot say; all I know is that it exists and it becomes available only when a man is in that state of mind in which he knows exactly what he wants and is fully determined not to quit until he finds it.” -Unquote.
科學的定義是能夠定性定量,反覆測量和驗證的,否則在實際證明,或是得諾貝爾獎之前,就還是理論,而且有時候被叫做偽科學。
從古到今,科學總是忙著實現哲學,人類要看向未來,往往可以察看哲學,因爲人類想像力的實現,都跟哲學,也就是跟人類存在的意義和目地有很大的關係。
吸引力法則到底是不是科學?我們其實不太需要下定論,但是我們知道,它會在某些條件下實現,願意學習的才有機會,不願學習的是一定沒機會。
其實在筆者的調查期間有明確的回想起來,還真的有過經驗,在差不多半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了一個和工作有關的願望,連願望的細節都實現了,其中有出差的次數,地區和待遇,非常不可思議,只是當時不知道那跟吸引力法則有關。
藉這個機會來了解一下,説不定你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很快的來一次體驗。
逆向工程
想像力,可以預覽生命當中會吸引來的東西 – 愛因斯坦。
逆向工程是一種回溯的研究工作,就是把成果拿來拆解分析,逆向推演到最初狀態的過程,例如回溯吸引力法則的成功案例:
從實現的那一刻起,往回追溯到開始的想法和願望,過程中,有心智上的認知建構和視覺化,物理上有量子過程,生化上有神經科學,這些是意識到物理實相之間的重要因子。
潛意識引擎
潛意識是一個強大的心智引擎,它處理資訊的能力遠大於我們的想像,上圖的數字部分提到,潛意識處理資訊的速度是表層意識的2 到 3千倍,生活中大部分的選擇和決策也來自潛意識,我們的表層意識無法控制它,它就像自律神經一樣自動的調節我們的呼吸,心跳和體溫。
它也像消化系統一樣,不管什麼東西都會被吸收和過濾,也就是留下營養,排掉廢物。例如我們害怕會發生的事情,也會在夢境裡面出現,然後被調節或處理掉。
然而潛意識也是一種本徵態,即量子相干態,在介觀物理部分説明,雖然我們的意識不能控制它,但是可以藉量子坍縮的觀察效應去影響它。
在現代,科學最後的邊疆已經不是太空,而是我們的心智,心智無遠弗屆,從細胞到大腦,從大腦到宇宙,到不同維度,它塑造了我們的覺知,也影響著整個世界。
三法啟動
這3支金鑰是吸引力法則的已知元素,各有其內涵,說明如下,而它們之間的關係可類比於發動,入檔,踩油門,一氣呵成。
發動清零
有時候我們愈抗拒什麼,就愈可能來什麼,信息是一種能量形式,和物質實相是相應的存在,也就是 E = MC2
在我們的世界沒有任何物質是和信息無關的,而在他們中間又有各種形式的能量存在,使信息和物質成為時空下的連續體。
而人類的潛意識是信息場的一部份,不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都是一種廣泛的存在,因此它管存在,不管不存在,換句話說,它可以管你要什麼,沒辦法管你不要什麼。
因此,我們要說我們要什麼,而不是說,我們不要什麼。再舉個例子,我們常常不經意的,說到曹操,曹操到,或是怕什麼,來什麼,因爲你不受控制的潛意識正在促成主觀現實,這就是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只是我們還不知道怎麼去用它。
我不要碰到塞車,我不想看到誰,結果就偏偏碰到塞車,也碰到誰,因爲它實現 「東西 」,不實現「不要」。我們愈抱怨,也會創造愈多我們在抱怨的東西。
投票的時候,我們愈反對誰,有時候,誰就愈容易當選,因此,同理,我們不要去反對誰,而是要去支持誰,比方說,支持他的對手。
慢慢養成正面的想法,就是將「不要什麼」轉換成「我要什麼」,也可以說,你要著眼於想要的東西,而非不想要的東西。
人類的想法,情緒都是能量,連有機物病毒都能夠滯留於空氣當中,何況是次原子粒子,於空氣中,於空間中,於鋼筋水泥中,於家俱中等等,在歐洲一些國家有健保認可的順勢療法,就說明了精微信息為人體所帶來的影響。
因此,我們所處的空間和環境當中存在著的負面信息是需要清理的,傳統的儀式是為了這個目的,而量子科技運用信息頻率的共振清除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
視覺運動排練
研究人員找來奧運選手,將他們和精密的生物回饋設備連接,讓他們想像自己開始在比賽。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肌肉啟動程序和實際比賽的時候一樣,這怎麼可能呢?但是的確是發生了。
因為我們的意識能量到ㄧ個程度,身體是無法分辨真假的,換句話說,這是意識到能量到神經激素到生化反應的過程,也就是意志實現的證明。
因此,秘訣就是當我們在使用意識想像我們所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專注意志在結果上面,有影像呈現在我們的腦海裡,慢慢的愈來愈具像化。
可是很多人認為只要有影像出現就夠了,其實,如果你沒有同時感受到愉快和滿足,頻率就還不到位,頻率不到位能量就不夠,這是要加強的地方。
要記得關鍵是快樂和滿足的感受。能夠掌握這個秘訣,過著美好生活的人,已經將吸引力法則當成是一種習慣,走到哪裡,好運就跟到哪裡。
感激的頻率
為什麼要說感激,因爲感謝是動嘴巴,感激是動心,甚至哽咽,流淚,是充滿能量的,是高頻的震動。高頻高能量是科學,意識與能量的關係也是科學。人生總有讓你很感激的事,常常回想,常常補充能量。
小林和小張兩個人是朋友,有一天在野外,因為一件事吵了起來,小林説了重話,作了人身攻擊,讓小張很難過,小張蹲在地上,在沙子上寫了起來,「小林今天駡我xxx 」。
他們繼續走著,突然間,小張陷入一個沙坑,還不斷的往下沉, 這時小林一把抓住小張的手臂,奮力把小張從沙坑裡拖了出來,兩人跌坐著大喘許久,然後小張拿出鑰匙,在旁邊的石頭上刻著,「小林今天救了我一命」⋯
這個故事是說,別人對我的不好,要讓風容易吹走,別人對我的好,要刻在心頭。而當我們做得到「寬容」的時候,表示我們有了真正的體諒和感激。
我們生到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奇蹟,大自然是奇蹟,我們的人體是奇蹟,任何動植物,甚至昆蟲都有人類沒有的特異功能,我們怎麼能,不心存「敬畏」呢?當我們做得到敬畏的時候,我們也才會有真正的感激。
西方人因爲信仰和習慣,從早到晚感謝,餐前感謝,睡前感謝,碰到好事感謝,樣樣事情都對他們的信仰感謝,能量能不高嗎?但這不在於什麼宗教,而是在於感謝的習慣。
當你開始認真思考你內心的某些東西,敞開心房,開始回想那感動的一刻,開始感激,這是能量,也是吸引力法則的催化劑,幫助我們達到目的。當你意識到你的感謝時,記得隨時為你的願望注入當下的新能量。
自我測試感謝有沒有到位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觀察自己有沒有更願意「付出」。因此,簡報上寫了一個字,「Give」,就是用來驗證感謝,包括「寬容」,「敬畏」,整個以感謝為代表的頻率提昇要像三餐ㄧ樣自然。
找個對象具體「說」出你的感激,不論是對人,對大自然,哪怕是對牆壁,說出來的能量也會比放在心裡要強的多。當你開始對擁有的東西產生不一樣的感覺和感謝時,你就和吸引力法則不遠了。
現代人與人之間,與環境之間不是疏離就是充滿衝突,不容易有感謝之情,因為缺乏對人和環境的體諒,要改善這一點,人力難為,而現代的量子科技也被用來藉由信息頻率的共振原理來調和能量,促進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
柴米油鹽
我們在出生以前,還在娘胎裏的時候就開始接收外界的信息,有媽媽的聲音,感受,情緒,喜歡的口味等等,讓我們成長以後,不只有一些喜歡吃的東西是跟媽媽一樣的,也有一些情緒反應也跟媽媽一樣。
蚵仔麵線,蘋果香蕉,説話大嗓門等等,都跟媽媽很像,當然也有從爸爸來的其它東西。在成長過程中,與生俱來的基因結合我們的知識,經驗和記憶,在潛意識中,我們被程式化。它就像是自律神經系統,一個自我調控,保護,但不受我們意識控制的地方。
也像在捷運上,你用心站立,不願碰把手的時候站不穩,當你不注意的時候,身體反而會自動的做到平衡,這是潛意識能量以原有的基因信息加上日積月累的感官,心智和經驗,不斷內化成的保護機制,但也把我們困在安全的舒適圈裡面。
自由意志
即使是一個簡單的選擇,要按鍵盤上的哪一個按鍵,也是大腦神經元一起工作的結果,而神經元傳送訊息的方式是一種電化學的反應,當神經元有動作電位的時候,就會產生電場,如果在我們的頭上戴上腦電波儀,上面的感應器可以偵測到微小電場的變化。
當我們舉起手指的時候,腦神經元一起活化,在運動皮質區,有電脈衝產生,腦電波儀也會偵測到準備電位,而這個電位會在我們動作之前就會被偵測到,這代表意識和潛意識在第一時間就驅動了神經元,產生電流。
平行時空
The Futural Experience
經驗是過去式,Deja vu 是似曾相識,或稱即視感,似乎是看到了曾經發生的場景,在它未來的當下,也就是現在突然來實現。
腦科醫生說是海馬迴的記憶功能在那個經驗當下沒跟上大腦的認知速度,變成一個沒有時間戳記的記憶片段,包括了視覺,感覺甚至嗅覺,你覺得呢? 還是有從過去預知現下事件的感覺對不?
平行時空在科學上的間接證明有逆行的微中子,不均勻的宇宙微波幅射,量子的疊加態,糾纏態,衰變中的粒子,心理學的潛意識探索等等。
無論如何,這種過去的未來經驗,在當下的呈現,至少證明了現實和非現實之間有所關連,並透過某些條件和 “視覺” 來實現。
情緒分子
神經科學家Candace B. Pert 博士,Molucules of Emotion 作者,鑽硏人體的生化活動二十多年,她在本書揭開了身心溝通之祕,而且永遠改變了人們理解情緖的方式,作者認為若要了解情緖對我們的健康扮演什麼角色,那麼了解情緖分子是極爲重要的第一步。
情緒有陰有陽,好情緒本身也是有陰有陽,不好的情緒也是有陰有陽。就拿負面情緒來說,如果負面情緒真的這麼糟糕的話,為什麼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還會留下這麼多的負面情緒?因爲有它的功能在。情緒分子是一些化學傳導素,會製造身體的情緒體驗,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的每一個細胞都有接受這種傳導素的受器,來影響細胞的機能。
因此,不同情緒就像不同物質一般,有不同的特徵頻率提供系統機能共振。情緒是傳導物質也是能量,即量子態的存在,粒子是物質,波是能量,由干涉產生機轉,共振出細胞的健康與疾病。
害怕,恐懼的療癒是970+27Hz,對應結腸的部分。憂慮,燥鬱是970+32Hz的組合,對應到胃的部分。經歷害怕的時候,我們的身體,經由五官,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等等, 把周圍相關的資訊,經過我們的視丘,傳到我們的感覺皮質層去做處理。
海馬迴負責記憶,就會下載跟這些情境相關的記憶,把它送到杏仁核去做比對,杏仁核裡面儲存的是我們過去對應緊急和害怕的經驗,比對之後杏仁核會決定危險的程度,然後再命令我們的下丘腦去做適當的回應,
在這樣的迴路當中,過去的經驗和記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緊急,系統沒有時間重建這個迴路,於是從認知著手⋯
情緒可以主導我們的行為,決定行為的後果,正確的辨識情緒,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救命⋯但是感受本身是沒有是非,對錯跟好壞的。
所以我們不能評斷個人的主觀感受,比方說人家跟你講,我覺得有點累,你說,you shouldn’t feel that way…你不應該感覺累,這樣對方會覺得莫名其妙。
覺察練習
今年快四十的大明,長期以來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很沒有用。「我常常在想,同學有的作老闆,有的作高階主管,都成家立業了,我怎麼這麼慘,什麼都沒有…」
然後又想:「我不該有這些負面的想法,我不該再想這些負面的,我要正面思考,我要想正面的!」於是每次出現負面情緒或想法的時候,大明腦中就出現另一個聲音管教他:「你不要再這樣想了!為什麼你不能努力一點就好了?」
這個聲音有一大部分來自他的媽媽,之前大明被診斷出有憂鬱症,一直以來,大明的媽媽不斷開導他:「你就是一直往負面想才會得憂鬱症,你要多往好處想、多想一些正面的事情才對。」雖然知道媽媽是關心他,但這些話讓大明更覺得憂鬱症都是「我的問題」、「是我的錯!」。
正向思考不會讓負面想法消失
大明的例子不在少數,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強調正向思考,在網路上或是社群網站上,你都可以看到許多文章或是貼文告訴你「要正向思考」,好像只要你想正面事情,那些負面想法就會消失了一樣。
當然,能夠保持正向很好,但是當這個社會太強調「正向思考」時,反而讓許多人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掙扎,就像大明一樣,認為有負面情緒或想法很羞愧、很自責,這樣的想法就是矯枉過正,走偏掉了。
或許,你可以不用試著去改變想法,而是練習去改變「你」和「想法」之間的關係。而第一步,你可以練習去「覺察」。
情緒感冒
一位女性在結束了多年的婚姻之後一段時間,終於慢慢準備好再度展開新的戀情,她在網路上認識一位看起來很不錯的對象,兩個人約在一間餐廳見面,她對於第一次約會非常期待,但就在見面幾分鐘後,對方告訴她:「我覺得我們不太適合」,然後就離開了。這位女性非常難過,於是她打給一位朋友訴苦,電話中朋友跟她說:「不然呢?妳的身材又不好,又一點都不幽默,妳覺得怎麼會有人會喜歡像妳這樣的人?」
這是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溫克博士Dr. Guy Winch在一場演講中提到的案例,他説,當我聽到這裡時,心裡覺得非常驚訝:這位朋友怎麼這麼殘忍?溫克博士繼續在演講中說:其實,這些話不是朋友說的,而是這位女性對自己說的。
如果你願意去覺察自己內心的聲音──每當遇到挫折、失敗、或是被拒絕時,你內心都會冒出哪些聲音和想法?
負面想法是生存的本能
很多時候,我們內心冒出的想法就像這位女性一樣,不斷告訴自己:「我不夠好」。會冒出這麼多負面想法也是有原因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是「負面取向」,也就是說,大腦會花許多精力在負面的事情上,因為對於大腦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求生存,所以大腦要幫助你準備好面對各種可能的糟糕後果。
這就是為什麼大腦常常會在資訊不足時會先跳到負面結論,譬如,當你發出去的訊息被已讀不回,你可能內心冒出的第一個聲音是:「我不重要!」出現這些負面想法很正常,相信每個人都有。當然,現在回想起來,這些腦中的負面聲音會覺得蠻好笑的,但對於當時正在經歷不順的人,有時候也會相信這些聲音說的是真的,而我們要做的是不斷提醒自己,這些想法,就只是「想法」。
認清負面想法只是「想法」,「不是事實」。心理治療中很著名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提倡:如果你改變想法,就可以改變情緒和行為。當然,CBT對一些人很適用、卻也讓一些人覺得很挫折。譬如以下個案:
「我知道這些是非理性想法、我也很努力改變想法、但這些負面想法還是不斷出現!」於是,除了面對負面想法外,這個個案還對於「自己怎麼會這樣想」感到很洩氣、很生氣。
但是,我們不一定要去「改變」想法、或是強迫自己正向思考。每一次腦中冒出負面想法時,你可以試著練習去「覺察」,我現在有這樣的想法」。「覺察」是指抱著好奇和不評價的態度,去觀察「這個當下」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天當中我們其實有很多時間是處在「自動駕駛」模式,並沒有真正的意識到自己現在在幹嘛。
當沒有覺察力時,這些負面想法就和你攪在一起,你會忘記這些聲音就「只是個想法」,你很自然相信這些聲音說的都是真的、是事實。而當我們擁有覺察力時,就能讓「自己」和「想法」間多出一點距離,讓你可以去「觀察」你的想法。下次當你腦中冒出負面聲音時,你可以練習去覺察自己正在有這個想法,然後跟自己說,我觀察到我現在的想法。
就像是:我現在有個「我不夠好」的想法、我現在有一個「我今天報告的很差,大家一定覺得我不行」的想法、或是「沒有人喜歡我」的想法…,然後提醒自己:這些就只是想法!研究顯示,每個人每天平均有幾萬個想法,就還好我們有感覺,有情緒,就不用去累死我們的大腦。
記得每一個想法,就只是「想法」,絕大多數不是事實。你不需要趕走想法或是強迫自己把負面想法轉成正向思考,你可以做的,是練習去改變你和「想法」之間如何相處。去覺察、然後拉開距離,知道「這就只是個想法」,然後讓它浮現、趕走它。
當然,對於許多童年時期遭遇創傷、疏忽和虐待的人,這些腦內的負面聲音可能會非常強烈,因為很多時候這些聲音來自你小時候如何理解與內化周遭人對待你的方式,你可能會覺得很難讓自己和想法之間保持一點距離和空間。
這種極端的例子,必要時還是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協助,幫助你處理過去創傷經驗。在一般的情況下,負面情緒讓我們的生命更豐富。
請你現在想一想,你腦袋裡可以想得到的「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的形容詞,然後把它寫下來。你會發現,你想得到的正面情緒,大概就是開心、喜悅、興奮、快樂、期待。
至於負面情緒,有悲傷、痛苦、憤怒、焦慮、煩惱、擔心、嫉妒、罪惡、羞愧、哀傷等等。負面情緒的數量,比正面情緒多得多。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共同存在,就如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一陽,一陰,一個負責踩油門,加速,一個負責減速和煞車。
你想想,如果世界上的電影、小說、戲劇,把所有的悲劇都拿掉了,而只剩下「喜劇」,那會變得多無趣?負面情緒像疼痛,而疼痛使健康更美好,也是保護我們自身安全的重要機制。
有一種疾病叫做「先天痛覺不敏感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簡稱CIP),罹患這種疾病的病人身體所有功能都正常,只是他們感受不到疼痛,但這種失能會對他們的生命造成重大的危險。
負面情緒像是心理的小感冒,一樣會引發心理的發炎反應。例如,憤怒讓我們知道我們遇到了威脅、被侵犯,必須要應戰、自我保護;害怕讓我們避開危險;憂鬱則讓我們可以好好休息、什麼都不做,等到恢復能量的那一刻回來。
負面情緒幫助我們知道自己的需求與匱乏,知道現在的我正在經歷與遭遇些什麼,幫助我們更好地去面對挑戰與危險,甚至讓我們變得更加茁壯。
就像感冒雖然不舒服,但當我們從生病到康復時,會讓我們增加免疫力。面對負面情緒雖然痛苦,但卻提升了我們面對困難的經驗與能力。
一旦覺知到負面情緒的存在,就像前面講的方法對付,否則讓它留太久會讓你生病,甚至長期潛伏,伺機而動,很多慢性病的成因都能藉由中醫或是自然醫學追溯到情緒。
介觀物理
就是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的物理,科學的研究和探索。其實物理是ㄧ門很有趣的科學,只要貼近我們的生活,就不會覺得枯燥無味。比方說,現在的商業,什麼都要加上量子二個字,像是量子手環,量子護膚等等。
本世紀的確是量子應用高速發展的時代,但是要真正懂得什麼是量子,就像前台大張校長所講的,相關的物理和科學要學習很多年,因此有些國家給小孩的床邊故事已經開始加上量子的概念。
量子自然科學
量子的相關實驗,在19世紀已經展開,藉由双縫實驗,科學家發現,量子,也就是粒子,在穿過双縫的時候,表現得像波又像是粒子。
更妙的是,過程中加上觀察的動作,竟然只剩下粒子狀態,好像是被人類的意識所影響的。相關的描述有很多,像是波函數坍縮,本徵態干涉,退相干,發生主觀現實,自我實現,心即理,格物致知等等,都可以說是量子過程的觀察效應。
無善惡到有善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吠陀經的悅動惰,熵變化等等。善惡知識樹-基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我們是自己想像的產物-佛陀。
這個現象以科學的角度來看,連愛因斯坦都覺得很詭異,也覺得很不合理,他相信,一定有一種背後的機制還沒有被發現。後來,這個實驗做了很多的延伸,有意識方面的更多實驗,也有更曲折的行進軌跡來觀察奇怪的因果關係等等。
現在,科學家比較會說,”量子是一種狀態”,任何其它的描述都沒有這個來的簡單。從「觀察」影響,所產生的「主觀現實」,其實是所有現實的一部分。
量子的現象和應用很多,包括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通隧,量子通信,量子電腦等等,發生於某一物體上的事件,同時對其他物體也產生影響,這種現象稱為「量子糾纏」。不管物體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同樣存在這種量子糾纏的現象,例如双胞胎的感應並不會受到空間的限制。
藉量子通道傳送量子態(本徵態)的信息,再利用糾纏態, 來確立信息, 這是量子通信的應用,目前全世界,中國第一,還有自己的量子衛星。
至於量子電腦,目前美國第一,台大和IBM在這方面有合作,使量子位元的數量不斷增加。一個量子位元的概念就像是旋轉中的硬幣,它可以同時是兩面的狀態,以目前二進位的數位科技來看,就是2的N次排列組合,成了2的2的N次方,在某些領域需要現在電腦幾年才能算得完的東西,它不到兩分鐘就給你算完了。
在量子計算的幫助之下,人工智能的訓練,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無論我們是否能破解人類意識的秘密,憑藉著「模式識別」和「形態發生場」的不斷優化,我們就能製造出非常接近人類行為的人工智能,一個高度的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
尤其深入蛋白質分子層面,進行病理研究和藥物研發,所有人體內的化學反應,個人的基因,都將被深度解讀,也更多的了解每個基因所代表的涵義,人體也能夠被更多的解碼。
但是人類的科技,從古到今,每個 “現代”,無論多先進,其實都是下圖的狀況,總是有整個的金字塔在等著我們:
共振到未來
振動,是物理現象,也是普遍現象,我們的身體大約有70兆個細胞,每個細胞是成千上萬的分子組成,每個分子又是成千上萬的原子所組成。
原子裡面的原子核總是在振動,接近光速的電子也繞著原子核運転震動,原子組成的分子也在震動。
萬物在震動,星體星球也在震動,從原子到宇宙尺度的物質,非物質都在震動,包括你我的心情和想法都在振動,於是科學家將震動量化,便於科學應用,就是頻率。
量子物理認為,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某種的聯繫,從原子,粒子的層次來看,萬物是一體的,因此,塵要歸塵,土要歸土。
粒子的頻率愈高,能量愈高,這是宇宙給我們的恩典,讓科學家從光電效應中發現的,愛因斯坦得到諾貝爾獎的就是光電效應,而不是相對論。
科學家用不同頻率的光線,波長大約400到750奈米的光體轟擊金屬板,觀察電子躍遷的現象。
結果較低頻的紅外光,無論怎樣加足馬力,金屬板就是沒有反應,而高頻的紫外光就可以輕鬆的打出電子來,就這樣得到能量与頻率成正比的結論。再乘上普朗克常數就有了能量與頻率關係的方程式。
情緒低落,頻率是低的,心情好,頻率是高的,你覺得頻率低,還是頻率高,能夠有足夠的能量,與正面期待的事物有共振? 共振帶來能量的傳遞和吸引,也就是吸引力法則。
清零是改善基本頻率-啟動; 可視化和感受是意識物理的頻率-入檔; 感激是提升頻率和能量-油門,(請參考前面生物回饋設備在運動選手身上的實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頻率比較沒有感覺,我們可以使用一個App:
如何測量頻率
其實在我們的宏觀世界裡,頻率的現象也到處都有,因為我們身體有很微妙的平衡機制,讓我們感覺不到,不信的話,可以用這個App到處量一量。
舉個生活上的例子,在我們頭上的日光灯是60Hz, 就是每秒閃60次,在新加坡,在歐洲是50Hz, 也就是每秒閃50次,而我們卻查覺不到,這要感謝微妙的視覺暫留,否則我們在生活上會看到很多很多的「停格」。
認識頻率以後,我們要以共振來應用吸引力法則,前面提到的方法和原理,你頻率高,能量夠到意識實體化的時候,你不成功誰成功?
需要再強調的是,光電效應告訴我們,頻率愈高,能量愈高,共振就是物以類聚,肝細胞和肝細胞在一起,皮膚細胞和皮膚細胞在一起,心情好的人在一起,成功的人在一起,都是頻率,都是能量,也都是共振。
這邊舉二個例子,一個是身體的,一個是企業的:
粉碎壞細胞
8分20秒的地方:
經過了15個月的大量測試發現,終於找到答案,就是對的頻率組合,必須有兩個輸入頻率,一高一低。高頻剛好是低頻的11倍,音樂家把它叫作第11諧音,當我們加上這個諧頻,顯微鏡下的微生物開始崩解。
11分30秒的地方:
這些影片提供給癌症實驗室進行研究,用顯微鏡,癌細胞樣本,等離子管,頻率控制器,實驗開始從胰臟癌細胞,白血病細胞,到卵巢癌細胞,這些細胞不是變形,就是被摧毀。
As a result, they are vulnerable between 100k-300khz
共振對於身體的幫助,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並不代表它一定能根治癌症,因為癌症的成因和病況往往很複雜,甚至跟情緒,還有基因都有所關聯,因此,細胞共振的療癒也是一樣,病從淺中醫最好。
結論
從量子的角度看世界,例如雙縫實驗,如果量子沒有某種意識或能量,它怎麼會反應我們的觀察行為? 因此,花草樹木和萬物具有意識也都不奇怪了。
繞了一圈物理,生理,心理之後,單單量子的觀測效應就能說明很多事情,還能對應到哲學,例如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凡事誠心,正意,我們就能開始和宇宙共振,連結吸引力法則了。